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刘作毅: 水泥企业不应急于大规模拓展市场

更新日期: 2008年12月18日 作者: 吴文坤 来源: 中国工业报 【字体:

    “水泥价格这两年不断走高,也反映出水泥行业的持续景气。”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日前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企业和投资机构开始关注水泥价格走势,并着手对水泥价格进行跟踪、分析,以期提前预知行业周期的拐点,可以将水泥价格说成是反映行业景气程度的晴雨表。

    通过分析近几年的水泥价格走势,刘作毅认为的以下几个现象:不同地区的价格差别较大;不同地区价格增幅差别较大;不同地区价格走势不同。

    “经济发达程度并不是决定水泥价格高低的因素,需要防止价格波动过大,保持市场的平衡持续发展。”刘作毅说,“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好了,价格上去了,千万要注意保持供需的平衡,不然就会出现产能过剩,造成市场过度竞争、价格下降。一旦市场需求减缓,企业只能靠降价或者控制产能等待下个市场机会来临。”

    业内人士常说,浙江水泥业的现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尽管这几年水泥行业的繁荣周期到来,但由于缺乏理性判断,大量资本进入水泥行业,浙江省水泥产量在2002年、2003年的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导致市场产能短时期内出现严重过剩。从2004年开始,水泥价格大幅跳水,2005年P.O42.5的水泥价格跌至每吨245.83元的历史低点,至今为止市场还处于低迷期。

    水泥是限制性很强的产品,产品运输半径短、区域性强,不易储存且需求季节性强,受宏观经济周期和上下游产业影响很大。刘作毅认为,国外水泥巨头的经验值得学习,他们在进入新区域时都十分慎重,多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同时,他们不急于大规模拓展市场,而致力于防止因规模过大而出现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要保持我国水泥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就要求投资者理性投资,维护市场的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关键。”他说,“我们要建立水泥市场价格监控和研究机制,在行业衰退周期来临之前,发出预警,提醒企业收缩战线,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

    记者手记: 淘汰落后产能须注意“破”与“立”

    在雪灾导致成本急剧上升的情况下,水泥企业涨价的冲动似乎无法抑制。而用涨价的方式来转移成本上涨的压力,也显得是理所当然。但在价格上涨的同时,更应关注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并坚持在落后产能淘汰中“先立后破”。

    众所周知,水泥行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其落后产能淘汰的任务艰巨。为此,各地都加快了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的步伐。而为了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一些仍承担满足地方水泥需求的小企业被一并关停,但新型干法的建设时间需要1年左右。由此造成了阶段性部分产能缺失,进而导致阶段性供不应求的状况出现,这势必造成水泥价格阶段性的上涨。

    以天津水泥市场为例,该市去年淘汰100万吨落后产能,今年却没有办法补充市场供应。而冀东水泥新建的三条生产线,要到2009年才能完工,这让原本就得依靠周边地区补充市场供应的天津水泥市场更加紧张。据了解,天津地区的水泥熟料必须向周边购买,而山东的熟料价格已经从年前每吨175元涨到当前的195元,石家庄也已涨到每吨210元。由于天津开发商与建设商之前签订的合同中,已经锁定了水泥价格,才导致一段时间内的价格还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价格上涨冲动受到压抑,往往意味着之后的涨价压力将更大。无疑,当前的天津水泥市场受到了淘汰落后产能“先破后立”的一些影响。

    水泥协会副会长曾学敏曾表示,“先破后立”的阶段性价格上涨往往会给水泥企业一个市场长期供不应求的假象,再次激发企业投建新线的热情,极易出现投资过热。

    在浙江,当时在迅速淘汰落后产能之后,该地区水泥价格一路飙升,由此导致建设大量的新型干法项目。2002、2003年,浙江水泥企业的产量增速都高达20%,使市场产能短时期内就出现严重过剩。随着国家开始实施宏观调控,该地区的水泥价格迅速回落,众多资金亦高度套牢,迄今尚未完全摆脱。

    从浙江现象不难看出,要保持行业的健康平稳发展,不仅要关注供求关系对水泥价格的影响,还要通过采取先建设新型干法生产线、后淘汰落后产能的“先立后破”措施。

     2月25日发布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增加水泥企业包括技术改造、节能降耗等在内的一系列成本支出,对遏制水泥行业的过度扩张起到积极作用,但也将增加一些企业的资金负担。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