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中国建材:联合重组构建新格局 加快发展提升竞争力

更新日期: 2009年04月03日 作者: 李予阳 亢舒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字体:

    “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会进一步促进我国水泥行业形成以大集团主导区域市场的新格局,水泥行业也会像钢铁等行业一样,在联合重组过程中,形成对行业有主导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而引导我国水泥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水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宋志平

    ●2006年3月23日,中国建材在香港上市,其水泥产能1100万吨。
    ●2006年7月1日,中国建材收购海螺集团在徐州的国内单产最大的日产万吨水泥线,拉开了水泥业务联合重组的大幕。
    ●2007年开始,中国建材锁定南方区域推进联合重组,成立区域龙头企业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同时,在淮海区域推进中国联合水泥公司的快速成长。至2008年年底,中国建材的水泥产能达到1.2亿吨,位居全国前列。
    ●2009年3月6日,中国建材联合辽源金刚水泥、弘毅投资共同出资设立北方水泥有限公司。

    加快水泥行业联合重组步伐

    2006年年底至2007年年初,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中国建材董事局主席宋志平邀请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等业内资深专家,与公司管理团队一起,深入一些经济发达但水泥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结构调整迫切的省份和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发现,水泥行业的发展必须迈过联合重组这道坎。

    记者中国建材是综合性的建材企业,为什么会选择水泥作为企业发展的突破口?

    宋志平:水泥是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重要物资,是基本建设的“粮食”,占建材行业70%的份额,作为建材企业当然要关注水泥。

    中国水泥行业的发展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提高集中度,二是用先进的生产力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在国外,水泥是技术门槛高、专业化极强的重资产投资的产业,制造者是为数不多的知名大公司,如世界水泥巨头拉法基、豪西蒙年产量均过亿吨,各占海外产量的约10%。而在中国却正好相反,去年13.88亿吨的产量由5000家企业完成,而前10家大企业的产量仅占总产量的21%,集中度很低,亟须大企业的整合。

    记者为什么要采取联合重组的发展模式?

    宋志平: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制造业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企业。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水泥产业政策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推动大型企业进行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重组,提高生产集中度和竞争力。

    中国的水泥行业发展到现在,产能规模已经足够大,但是大而不强,企业规模小,生产过度分散,必须提高集中度,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中国建材原来在南方1吨水泥也没有,一年之间就做到了近1亿吨,不是靠简单地增加产能,而是在总规模平衡的情况下,把分散的水泥企业联合起来,淘汰落后产能、带动行业结构升级,走了一条靠联合重组做大做强的成长道路。

    记者为什么国有资本要进入竞争已经很充分的水泥行业,而不是民营资本和外资来引领联合重组?

    宋志平:水泥行业较长时间以来的过度竞争,影响了这个行业的结构调整。前面已经说过,水泥工业是重资产行业,民营企业要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的整合,力量还不够。水泥是一个高度依赖资源和能源的产业,而且是有一定运输距离限制的“短腿产品”。况且我国的水泥生产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提升,我们也并不缺乏资金,没有以市场换取技术和资金的必要性,因此没有必要依赖外资重组水泥行业。

    更重要的是,一个行业是或者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这是动态变化的。水泥行业目前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符合重要性和关键性原则。水泥既是基础建设的重要原料,也是耗费大量资源和能源的产品。行业的联合重组是减少过度竞争、实现市场良性化的最好办法。

    用市场化的方法完成重组

    宋志平永远忘不了位于杭州西湖边上汪庄的那个茶楼。2007年3月,他邀来浙江水泥协会会长李辛龙及浙江4家最大水泥企业的老总齐聚汪庄饮茶。几个人从早晨直到晚霞满天,几乎喝了整整一天茶。正是这一天,浙江省举足轻重的4家水泥企业决定与中国建材进行联合重组。4家企业大旗一举,占浙江区域几乎半壁江山的几十家水泥企业也随之联合在了一起。

    记者是什么原因让浙江4家企业乃至当时更多的水泥企业愿意完成这场联合重组?

    宋志平:市场内在的发展要求与我们主导的推动是这场重组成功的前提。在拥有共识的前提下,中国建材市场化的重组方式获得了各方的高度认可。

    这场联合重组自始至终得到国资委的支持,发改委、中国建材联合会和中国水泥协会也积极与地方协调。地方政府对当地水泥企业重组、提高集中度的态度也很明确,非常支持中央企业来做这件事。我们的联合重组是在政府支持下,主要靠市场方式完成的。

    记者具体讲一下,是怎样的市场化重组?

    宋志平:中国建材的收购原则是以市场公平的价格为前提,创造一个平台,给大家机会。某家企业被我们重组,原股东或者企业老总还能保留一部分股份。原来恶性竞争下100%的股权未必有盈利,经过联合重组价格理性后,留下的25%股权反而有很好的盈利。这种“以我为主”的联合,同时留给大家机会,实现共赢,是我们市场化重组战略的关键。

    在联合重组过程中,我们坚持“战略、效益、协同、风险”四个原则。即: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公司的战略目标、战略区域和主营业务;被重组企业要具有一定规模、效益和潜在价值;被重组企业要能与集团现有企业产生协同效应;重组企业过程中的风险要可控、可承受。

    记者中国建材的联合重组是如何布局的?

    宋志平:具体说来,我们是区域化战略,水泥产销的市场半径决定了水泥布局是区域性的。而大企业只有在一定的区域有市场占有率,才能确保区域内的协同效应,才能使重组的效益充分发挥。我们的目标是用3年左右时间做到3亿吨,希望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0%~25%。

    靠市场化经营和管理整合实现良好效益

    在淮海区域的水泥企业重组后,中国建材做的一件事是将山东枣庄的9个小立窑生产线一举炸掉。当地居民过去由于粉尘常常不开窗户,如今那里却成了拥有蓝天绿树的万吨水泥工业园。打造生态水泥工厂,淘汰小水泥,稳定了市场,确保了质量,重现了碧水蓝天,得到了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一致认可。

    记者大家都比较关心的是联合重组之后的效益,各个企业的效益究竟怎样呢?

    宋志平:企业重组后,都运行得很好。中国联合水泥没有一家企业是亏损的,去年利润比前年翻了一番。南方水泥重组后第一年就取得了不错的效益。关键是通过重组,淘汰了区域内的大量小立窑落后生产线,并全部配套了余热发电,为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浙江水泥企业基本都稳定运行,银行也没有因此出现呆账坏账。不论政府还是行业内人士,都把这归功于南方水泥前两年的联合重组,这是有道理的。

    记者产生良好效益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宋志平:市场化经营和管理整合是企业产生良好效益的最重要原因。

    水泥行业是竞争性行业。在联合重组后,中国建材把引入市场机制和规范治理作为企业治理的基础。突出三个核心:第一个核心是股份制,以央企控股,吸收地方资源和民营资本,形成优势互补的基本结构。第二个核心是规范治理,按照国资委的要求,发挥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强化内部制衡。第三个核心是职业经理人制度,把职业经理的专业能力、职业操守和市场化待遇结合起来。

    联合重组解决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题,而管理整合要解决的是使资源发挥更大作用、产生更大效益的问题。在管理整合方面,中国建材有明确的思路。

    首先,作为一个以联合重组为特点的企业,中国建材是分层级进行管理的。常常有人问我,你们总部只有几十个人,怎么管理几十个、上百个企业?其实在国外大的控股公司,在500强企业里,往往公司总部人非常少,他们大都是投资专家、财务专家和技术专家,大量的具体业务是由业务平台去管理的。

    中国建材有3个管理层级。最高层是投资中心,主要进行投资决策;第二个层级是利润中心,如南方水泥、中国联合水泥等业务平台;再下面一个层级是成本中心,也就是各个水泥厂。层级分清楚,就不会打乱仗,管理的线条就会比较顺畅。

    其次,管理整合中我们推行“五化+KPI”的管理模式。“五化”,是指一体化、模式化、制度化、流程化和数字化,是以绩效为目标的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而“KPI”是一整套完善的关键指标控制体系。我们还强调集中管理,过去分散的企业现在重组成为一个企业,就要通过市场营销集中、财务集中、采购集中、技术集中和投资决策集中来实现规模效益。

    第三,我们将“对外对标、对内优化”作为管理整合的基本方法。“对外对标”,就是选择海内外一流的相关企业进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对比和管理方面的学习,我们选择了法国的拉法基和国内的海螺来对标。“对内优化”,就像袁隆平选稻种一样,从大量的稻子中选一个好的稻种,我们则是在集团的众多企业中优中选优,优选出一些优秀企业,让他们把优化了的管理模式迅速在集团内推广。

    按照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对今年央企重点工作的要求,结合中国建材的联合重组实际,我们把2009年定位为“管理整合年”,提出的目标是“调整优化上水平,管理整合出效益”。

    靠共赢和可持续的理念开创发展新格局

    宋志平找到海螺集团的老总,希望海螺把其在徐州的万吨生产线卖给中国建材,当时没人觉得这样的生意能够做成。结果出人意料,徐州海螺成功变身徐州中联。

    记者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收购徐州海螺,中国建材和海螺都是赢家?

    宋志平:应该说中国建材和海螺的这场合作,开创了我国大型企业在联合重组中合作共赢的先河,也标志着我国大型水泥企业和企业家正在走向成熟。我们和海螺的共识是,作为大企业,有责任推动水泥行业整体效益的提升,有责任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在合作中,海螺将出售万吨线获得的收益集中到它的控制区域去强化市场,中国建材在徐州形成了自己的核心利润区,地方政府也从企业效益的提升中得到了更多税收,取得了共赢和多赢。

    按照发改委关于要进行以大集团为主的区域性重组的意见,我们在联合重组中立足全局,有所侧重,理性协作。

    记者您目前的想法是要把中国建材的水泥用3年左右时间做到年产量3亿吨,那么3亿吨以后呢?水泥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宋志平:以目前的基本情况看,水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再不能简单依靠量的增加,而应该着眼于行业技术、品种和质量的提高,靠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的方式使水泥行业保持良性成长。

    同样,中国建材的水泥整合也是阶段性的。从长远来看,中国建材将在做大做强水泥业务的同时,推动高标号水泥的发展,推动特种水泥的应用,推动商品混凝土的普及和水泥建筑制品的开发,从而使企业得到持续的成长。

    记者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您对中国建材的联合重组有什么新的认识,对今后的发展有何展望?

    宋志平:从我们的实践看,联合重组提高了行业的集中度,提升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创造了企业快速发展的新的成长模式,是我国水泥行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政府果断出台4万亿元投资计划,这对水泥行业是及时雨、雪中炭,水泥行业是最先受益和最大受益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水泥行业更要抓住难得的契机,大力推进联合重组,果断淘汰小立窑等落后生产力。对新增产量要保持慎重的态度,应以合理布局为基础,坚决不能再乱铺摊子和搞重复建设;要以更长远的目标作为着眼点,以追求水泥行业价值和经济效益来取代简单靠规模扩张的成长方式。

    水泥行业也会像钢铁等行业一样,在联合重组过程中,形成对行业有主导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而引导我国水泥行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水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建材今后将进一步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按国资委的整体要求,继续稳定地推进水泥业务的联合重组,加大企业内部的管理整合,致力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建材行业排头兵企业。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