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新型干法工艺已成为水泥行业发展主流

更新日期: 2013年08月28日 作者: 周鸿锦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字体:
摘要:我国水泥新型干法工艺能力规模结构还不尽合理。在新型干法生产线中,约20%的生产线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余生产线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相当差距。新型干法生产技术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距离。在当前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新型干法生产工艺整体技术水平是今后水泥工业的发展方向。


    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2013年上半年,水泥制造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万亿元,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701条(部分生产线由其他行业投资完成),形成水泥熟料生产能力达17.6亿吨。

    新世纪以后,水泥固定资产投资占比88%,新型干法工艺迎来黄金发展期

    从改革开放至2000年,水泥制造业累计完成投资1301亿元。从1983年建成第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至2000年,共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36条,形成熟料年生产能力7600万吨,其中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生产线仅12条;1979年至上世纪80年代完成投资175亿元,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5条,形成熟料年生产能力1300万吨,其中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生产线3条;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完成投资1126亿元,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11条,形成熟料年生产能力6300万吨,其中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生产线9条(见图6)。

    2001~2012年,水泥制造业累计完成投资9295亿元,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540条,形成熟料生产能力16.5亿吨,其中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生产线603条,占新增产能的60%;2001~2006年完成投资1854亿元,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576条,形成熟料年生产能力4.9亿吨,其中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生产线121条,占新增产能的43%;2007~2012年完成投资7441亿元,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964条,形成熟料生产能力11.6亿吨,其中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生产线482条,占新增产能的67%(见图7)。

    2013年上半年,水泥制造业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60亿元,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5条,新增水泥熟料年生产能力3087万吨,其中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生产线14条,占新增产能的72%(见图7附注)。

    目前,日产4000吨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已成主流,小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将成为今后调整对象

    从2002年~2013年上半年,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关停139条(不含期间恢复生产的生产线),关停熟料年生产能力约5000万吨,其中多数已拆除。在关停的生产线中,日产2000吨以下的生产线119条,熟料年生产能力约4000万吨。

    截至2013年上半年,全国水泥熟料生产能力18.3亿吨,其中实际运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562条,熟料生产能力17.1亿吨,新型干法工艺生产能力比例已达到93.4%。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7年以后,新增水泥生产线的大型化和小型生产线的关停,使新型干法生产能力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见图8)。

    2013年上半年,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日产3000吨及以上规模生产线715条,熟料生产能力11.2亿吨,占新型干法熟料生产能力的66%;日产2500吨及以下规模生产线847条,熟料生产能力5.9亿吨,占新型干法熟料生产能力的34%。

    在2013年上半年末,实际运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日产规模如下:日产7200吨及以上规模生产线14条,熟料生产能力占新型干法熟料生产能力的2.8%;6000吨级生产线19条,熟料生产能力占新型干法熟料生产能力的2.3%;5000吨级生产线593条,熟料生产能力占新型干法熟料生产能力的55.1%;3000吨级生产线89条,熟料生产能力占新型干法熟料生产能力的5.5%;2500吨级生产线603条,熟料生产能力占新型干法熟料生产能力的28.8%;1000吨级生产线244条,熟料生产能力9000多万吨,占新型干法熟料生产能力的5.5%(见图9)。

    我国水泥新型干法工艺能力规模结构还不尽合理。在新型干法生产线中,约20%的生产线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余生产线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相当差距。新型干法生产技术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距离。在当前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新型干法生产工艺整体技术水平是今后水泥工业的发展方向。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