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谁来拯救中国水泥?

更新日期: 2011年12月28日 作者: 马克 来源: 水泥商情网 【字体:

    中国水泥产量已经占了全球一半以上,今年更是将达21亿吨,打上严重中国制造烙印的水泥,俨然又是一个“世界第一”。然而,如今中国钢铁企业亏损率已经超过25%,继钢铁过剩钢铁企业亏损之后,中国水泥企业的前景又将如何。

    水泥产能过剩,在中国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2008年之前就已经凸显。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超前的沿海地区,发展速度开始放缓,对固定资产投入(例如基建、铁路、公路等的新建项目)减少,水泥需求开始下滑。这一需求端的变化,立即在水泥行业发生了化学反应,就是业内谓之“浙江现象”。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笔者,“浙江现象”的时候1吨水泥的利润能在2-5元之间,水泥企业的老板都觉得很知足了。可想而知,当地的水泥企业经过了怎样的大洗盘,当然也就有很多企业倒下了。

    面对如此过剩,谁又拯救了“浙江”水泥企业?在水泥行业众所周知,随着中国建材的强势介入,扭转了“浙江”甚至整个华南水泥行业的颓势。

    在浙江水泥企业大幅亏损之际,2007年9月5日中国建材“南方水泥”在上海注册成立,运营总部设在浙江杭州。随后,南方水泥利用自身资金优势,大力整合浙江、江西、湖南、江苏、广西、上海以及安徽等省市的水泥企业,先后兼并重组了近200家水泥企业。从而,南方水泥掌控了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水泥市场的话语权。

    加之近年来国家4万亿投资基建,南方地区水泥需求的增长速度虽然不及中西部地区,不过整体需求依然延续了一贯的势头。在需求端,市场对水泥的需求量仍然在逐年增加。另一方面,中国建材旗下南方水泥凭着自身的资源优势,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水泥扩张之路,那就是兼并重组,做大做强。

    在南方水泥收购了大部分南方地区中小水泥企业之后,整个南方水泥市场就剩下海螺水泥、华润水泥、塔牌集团等水泥巨头与其分享市场话语权。经过几番谈判与尝试,水泥行业一种创新的规范就应运而生了,那就是今天我们谓之的“区域协同”。

    “区域协同”始于浙江,就是从南方水泥整合了当地市场之后,与当地各大龙头企业通过对市场的划分,对市场水泥总产量进行一定的调节,使水泥产出与需求之间保持一定时间的平衡,从而稳定水泥价格,让水泥企业能在这种规范下获益。

    那么,如今整个中国水泥市场正面临着较之当年“浙江现象”有过之而不及的产能过剩问题,谁又能解救今日中国水泥行业的困境?我们来认真的审视一下当前中国水泥产能过剩现状,与当时的浙江现象有何不同之处。

    首先,从范围来看,现在中国面临的是水泥行业规模的过度扩张,造成了全行业的产能过剩,如今,过剩的区域不仅是发达地区,情况最为严重的反而是近几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西部地区,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甚至连甘肃、新疆也已经跨入产能过剩的境地,在此我们不得不说相关主管部门对此的监管和审批是很不给力的,同时,企业的投资也显得不够成熟。

    从深度上看,而今的产能过剩,大部分地区已经是新型干法水泥产能严重超过了市场需求,不再是当年有很多落后的立窑产能可以淘汰。

    另外,在需求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近两年中国政府在房地产、铁路等领域的基建投资不可能与过去的投资力度同日而语,中国经济正在转型,需要的是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而不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

    综上所诉,时下水泥行业面临的产能严重过剩问题是极其严峻的,同时还面临着市场需求端的压力。面对如此情况,国家政策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和鼓励兼并重组力度将会更大,而真正摆在水泥企业面前的是“企业自身该怎么做”的问题。

    从“浙江现象”的经验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两种手段,其一是“兼并重组”,其二是“区域协同”。“兼并重组”是“区域协同”的前提,“区域协同”是“兼并重组”的后续。

    以西南水泥市场为例,2008年之后,伴随着4万亿的巨大投资的到来,水泥行业产能几乎是直线飚升,云贵川的水泥产能都已经超过亿吨,3省水泥过剩现象最为严重,同时都缺少主导市场的大企业。
 
    于此,笔者以该地为例进行阐述,继浙江现象之后,中国水泥行业又出现了四川现象、西南现象把产能过剩彰显无遗。目前,西南水泥市场正在积极争取走出困境,大企业的频频进驻就是明显的例证。

    今年以来,海螺、台泥、拉法基、华润、昆钢等水泥企业在西南地区和各自的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的并购动作,以促使该地区市场更加集中。

    而以兼并重组著称的中国建材更是大手笔,中建材在并购重组云南、贵州数家水泥企业之后,先后把四川第二大水泥企业利森集团,重庆最大水泥企业科华集团收归旗下,12月15日更是以合资100亿组建了“西南水泥”,准备在西南大举兼并,再造南方水泥模式。

    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今后西南水泥市场的发展方向,首先是以“西南水泥”为代表的大佬们划分市场势力,随后就将是西南水泥市场的“区域协同”。这样的模式,目前在湖北、湖南等中部地区也得到了验证,今年以来湖北湖南地区由于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因而市场协作也做得很好。

    似乎这样的方式已经可以在全国范围推行了,水泥行业面对产能过剩有了一条可行的出路。但是,笔者还要说的是产能过剩应该从源头上进一步遏制,新建线审批尤其应该严格把关,同时落后产能淘汰必须深入的执行下去,据现在情况来看,云南、贵州、湖南等地方落后产能的淘汰很不给力,几乎是还没有切实执行。

    同时,面对全国性产能过剩,水泥企业也不能过分依赖协同,依赖大企业的收购,来解救自己;而更应该加强自身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共同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力水平。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