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
  • 暂无资料

王燕谋:关于水泥行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考

更新日期: 2014年02月26日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字体:
摘要:水泥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持续改革开放,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进步。水泥年产量由1978年的6524万吨提高到2012年的221000万吨;实现了由立窑等落后技术向新型干法先进技术的划时代转变;诞生了一大批现代巨型水泥企业;一个强大的中国水泥工业已在世人面前崛起。水泥行业与全国形势一样,目前在多个方面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对此必须遵循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引的道路,深化改革,推动水泥工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为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水泥行业一些企业和有关单位过度地寄希望于政府的审批或审核制度。有关部门为此确实采取了相应措施。2009年国务院发布38号文,将2004年投资体制改革时下放给省政府的水泥投资项目审核权上收到国家发改委。然而,这个措施并未能有效制止水泥产能的快速增长,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自2010年仍以每年2亿吨左右的速度递增。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化解水泥产能过剩问题的理论依据。

  全会决定中还指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投资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于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明确指出:“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政府要强化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加大执法力度。”“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是创新。”

  这些决定都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化解水泥产能过剩问题的具体指导方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过剩是经常发生的,并且,不同行业和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诱发因素和条件。近期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在地区政府政绩唯GDP论的社会条件下,由立窑等落后技术向新型干法先进技术转变过程中发生了盲目性投资,包括不按正常程序进行的盲目投资和盲目兼并重组引发的投机性盲目投资。这些盲目投资建成的水泥生产线,在市场、资源、运输、工艺和设备等方面往往存在缺陷,投产后的技术、财务和环保等指标,以及安全性方面,与正常投资的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遵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应从市场、政府和企业等三个层面着手化解。

  1、在市场层面,市场配置资源要起决定作用。

  市场配置资源就是在法制条件下平等竞争形成的价格,使社会产品的供求进行平衡。在不断的平衡中,优胜劣汰,资源配置进行优化,社会生产力水平获得提高。现代市场经济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在法制条件下的平等竞争和市场主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水泥行业化解产能过剩问题起决定作用的应当是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实行转型升级。在优胜劣汰中,投资主体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竞争失败者须对自己的失误付出沉痛代价,从而抑止盲目投资。

  2、在政府层面,政府要更好发挥作用。

  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初始阶段,实行的是古典市场经济,即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完全依靠自由竞争形成的价格机制达到社会产品供求的平衡。1929年到1933年世界经济大箫条后,开始实行现代市场经济,即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通过国家干预修复自由竞争无法达到的社会产品供求平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转变实行“新自由主义”市场,放宽或取消国家干预,主张自由修复市场。2008年发生世界金融危机后,恢复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取代“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使经济摆脱危机并缓慢发展。

  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架构下的现代市场经济。它的发展过程与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不同,是由计划经济转变而成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过程中,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经常会表露出来,产生出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的问题,而且成为当前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干预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必要条件,政府在市场上必须承担维护产权和契约权益的责任和保护公众利益的责任,在关键时刻必须采取措施,干预市场,确保市场机制发挥积极作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国家干预要在问责框架下实施,必须以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为前提,否则就会削弱市场经济,甚至变为计划经济。

  在水泥行业,政府过度干预和监管缺位同时存在。过度干预主要表现在审批制度。水泥行业是充分竞争性行业,投资项目不须政府审批。2004年在国家投资体制改革时,将水泥项目的审批改为核准,但在以后的执行中二者并无区别。2013年12月国务院发布47号文,将2009年上收到国家发改委的水泥项目核准权重新下放给省级政府,这是一个进步。核准制与审批制应有所区别,前者应在问责框架下实施,做到规范、透明和公正,要充分体现投资主体的决策作用和政府的监管作用。

  水泥行业的政府监管应主要集中在环保、能耗、用地、产品质量和资金流向等。对环保和能耗问题在强化标准的同时,要进行现场监测,严格管理;对违规用地行为,必须制止;应加大产品标准的执行力度,保证产品质量。此外,政府还应及时发布投资信息,引导资金流向。为化解产能过剩还须改变地方政府考核唯GDP论的做法,解除盲目投资和监管缺失的外部条件。

  3、在企业层面,企业要不断创新并择机兼并重组。

  企业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创新使企业提高竞争力,保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这是企业应对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在水泥行业,海螺水泥不仅是制度创新的榜样,也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典范。创建了三条世界上最大的日产12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其节能减排指标都属国际领先水平;建成了二个世界上最大的年产水泥熟料1400万吨的生产基地,开创了世界水泥工业建设的新记录;在近期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产品利润率都保持在20%以上。海螺水泥不断创新,迅速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正发挥着强大的正能量。

  兼并重组是企业寡头化经营内在特性的表现,是企业扩张的重要途径。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通常会发生企业的兼并重组,成为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结局之一。兼并重组有利于被淘汰企业的退出,可加速提高企业集中度和竞争力,这对缓解产能过剩有一定帮助。实践证明,兼并重组是企业行为,政府凑合的兼并重组不会有好的结果。在兼并重组中必须防止盲目行为,即兼并重组的投资收益率低于融资成本的行为。盲目兼并重组会使盲目投资者转嫁自己盲目行为所造成的恶果并引发投机性盲目投资,这些都会使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

  中国建材集团南方水泥的兼并重组是近期在我国水泥行业受到普遍关注的成功案例。2007年,浙江地区水泥产能严重过剩,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难以为继。中国建材凭借自己的融资优势,乘机对困难企业兼并,然后派出优秀得力干部对兼并企业进行重组。通过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南方水泥公司竞争力迅速提高,增强了市场控制力,取得较高盈利,使浙江地区的水泥产能过剩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中国建材通过南方水泥的兼并重组,水泥生产规模跨越式增长,集团盈利水平大幅度提升,创建了巨大业绩,得到国内外同行们的称赞。

  企业和政府部门一样,提高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十分重要。水泥行业应不断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弱化计划经济理念,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好发挥作用、企业正确应对市场的变化,三者结合,必然会化解水泥产能过剩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确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从体制、政策、制度和理念等层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这大环境中,水泥行业必须认清自身形势、采取积极措施,为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担当责任。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广大民众的环保意识已大为增强。最近许多地区和城市,屡次发生大面积雾霾天气,民众表示出前所未有的严重关切。目前政府已制订规划,采取强力措施,着手解决雾霾天气和其他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可觉察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水泥工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命运问题。

  水泥工业是资源型高能耗产业。2012年水泥生产消耗的矿山资源,包括石灰石和粘土质原料,共21.5亿吨;使用水泥时消耗砂、石资源为110亿吨;水泥生产耗煤为1.9亿吨,占全国总耗煤量的5.1%。水泥工业又是高排放产业,主要是粉尘排放和有害气体排放。根据环保部提供的数据,我国水泥工业粉尘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15%~20%;主要有害气体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比例:NOx为8%~10%、SO3为3%~4%。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结果,水泥工业CO2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9%~10%。上述情况说明,水泥生产对环境保护有较大影响,与环境生态有密切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水泥行业的任务十分艰巨。

  由于实现了立窑、湿法等落后技术向新型干法先进技术的转变,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取得巨大进步,大大改变了企业落后面貌和社会形象。近期,在节省资源和环境友好方面又取得进展。2010年我国75%可设置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上都安装了低温余热发电装置,当年发电295亿kWh,节省标煤991万t、减排CO22378万t。2012年海螺水泥建成三条日产1.2万t熟料生产线,其煤耗102kg/t,在相同条件下与日产5000t熟料生产线比较,降低煤耗6~8kg/t,这为水泥生产进一步节能开辟了新途径。水泥窑处置城市废弃物是水泥企业环境友好工作的重要方面,业已逐步展开。北京金隅已建成年处理10万t工业废弃物作业线和日处理600t污水厂污泥作业线;铜陵海螺已建成日处理600t城市生产垃圾作业线;华新水泥也已建成多条处理废弃物的作业线。水泥窑处理城市废弃物与其他处置方法相比具有突出优势,已得到政府环保部门的肯定,将在全国各地推广。许多水泥企业除将排放和噪音降到最低程度外,还尽力美化环境,争创花园式工厂。池州海螺是花园式水泥工厂的典型,那里青山碧水、绿树环绕、鸟群飞舞、赏心悦目,已被确认为工业旅游景点。

  水泥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有了良好开端,但面临的环保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须遵循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加倍努力,不断开拓前进。当前,水泥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工作,除提高思想认识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提高环保投资比例

  工业发达国家很重视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在新型干法生产线建设中环保投入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一般都达到20%左右。我国近期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线建设的环保投资比例,除少数项目外,大都在10%~15%,比工业发达国家较低。水泥项目基本建设上的缺陷在生产中往往无法弥补,会产生先天性后果。所以,水泥行业为实现文明生产,要从基本建设做起,配备好全套环保设施,制订和实施环境美化的规划,这些都要由足够的投资作保证。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水泥项目中的环保投资应不低于20%。在省级政府核准水泥项目时,环保投资比例应作为政府监管的指标之一。

  2、减排温室气体CO2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减排CO2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中国义不容辞。全世界水泥工业CO2排放量占总排量的5%。中国水泥产量高,CO2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的比例是世界水泥工业的2倍,减排任务较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更多
数字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数字水泥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数字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尽快来电或来函联系。